《逝者如渡渡》封面 《逝者如渡渡》内页 渡渡鸟 《美之为物》封面及内页 《美之为物》封面及内页 《逝者如渡渡》获得“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 文、图:吴波 日前,“中国最美的书”揭晓,《逝者如渡渡》荣膺201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将代表中国参加2015年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国最美的书”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03年创建,至今已经走过11年。迄今已有12种中文图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逐步推动中国的图书设计走向世界。《逝者如渡渡》被称为不可复制的生态文学的典范。 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申赋渔用这本书叙说数百年间世界各地灭绝了的或正在走向灭绝的30多种动物的故事。 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揭晓 每一个物种的灭绝,影响都如水波,扩散到生物链的其他环节。人们当时意识不到,疼痛却绵延至今并将延伸到未来。 《逝者如渡渡》讲述了18种动物灭绝的故事,以及与之相伴的民族和文化的消亡带给人们的教训和思考。文中处处透露出作者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该书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孙犁编辑奖、冰心文学奖等,并成为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同时,也在“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荣膺殊荣。 这本书也是作者申赋渔与设计师朱赢椿继《一个一个人》之后又一次全新合作。申赋渔表示:“这本书的美,在于悲伤之美。通过设计,将无奈、反思、悲伤,都很好地传达给了读者。” 极简设计风格受书虫喜爱 作者申赋渔也表示:“我觉得此次设计,就是围绕两个字:典雅。朱老师在设计这本书时,使用了一些特别的元素,比如因为这本书写的是全球范围内灭绝、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故事,所以书内页的书边上,使用了法语来做装饰。同时,这本书的插图也请到一位画家朋友魏永恒来作图,朱老师提出,希望这些插画要以头部为主,突出动物的眼神,以此来围绕全书的主旨,增加视觉冲击力。” 《逝者如渡渡》图书装帧设计师朱赢椿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本书我选择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比如封面文字用压凹工艺,图案使用了单色印刷,总体看起来很低调,没有太喧闹的设计元素,色彩也不刺眼。我想通过一种默默的、不动声色的设计手法,让读者能够一步步走进它,翻开它,在陈旧的、略带悲伤的色调中,引起思考。” 整本书的用纸质朴,让色彩不会太鲜亮。同时,内文插图也做了处理,让色调比较沉默。两者相结合,让人感觉到很厚重。 孤独的人类是可耻的 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在毛里求斯死于枪口下;1914年,最后一只旅鸽死于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1649年,最后一只隆鸟,死于马达加斯加的捕杀;1981年,最后一只异龙鲤死于中国异龙湖的干涸…… 它们走了,我们还在。孤独的人类是可耻的。面对愈发恶劣的空气,愈发频繁的自然灾害,愈发异常的天气,我们被提醒,也被警告。 作者在后记里写到与女儿之间的一个故事。女儿想要一只小鸟,央求很久后终于买回来,却在第二天便死掉了一只。申赋渔看着女儿的背影,有了一种感触:“我突然很想给她,以及像她一样的孩子,写一点故事,让他们了解生命,了解自然,了解人类自己。”他希望,“合上书本后,但愿每个人都会问一下自己,我们的行为曾经给地球带来怎样的伤痛?我们有没有为一时的利益而透支我们的未来?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没有了它们的陪伴,我们能走多远?” 出版方表示,“这是一本不可复制的生态文学佳作。渡渡鸟、旅鸽、隆鸟、袋狼……那么多动物灭绝,而每灭绝一种动物,我们就向孤独又迈进了一步。” 对话申赋渔: 用简洁典雅颠覆复杂 广州日报:这本书的美,是怎样炼成的? 申赋渔:其实最开始,朱老师对这本书的设计理念是较为复杂的,想要通过3种不同的纸来叠加构成封面,第一层封面上只写书名的“逝者”二字,第二层写“如”,第三层写“渡渡”,一层一层,来表示动物的消逝。但是因为纸张和印刷的限制,无法达到完美的效果,所以后来,朱老师将概念全部推翻,重新思考,才换成了如今这种简单、简洁的概念。 在现在这一版的封面上,只有一只渡渡鸟,而书名等文字也是印刻进去的。整体都符合简洁、典雅的风格。看到实物时,我和朱老师也非常满意和喜欢。 广州日报:您认为《逝者如渡渡》的美源于何? 申赋渔:这本书的美,在于悲伤之美。通过设计,将无奈、反思、悲伤,都很好地传达给了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