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的由来

【凯的由来】
凯是形声字 。从岂(鼓) , 几声 。本是“恺(恺)”的异体 , 后分化 。产生于汉代 , 《说文》未收 。“凯”字始出 , 与“恺”同用 , 写本义凯乐及相因的动词奏凯乐义 , 也写其引申义和乐、温和等 。《诗》用古字有“岂弟(tì)”一语 , 是和乐平易之义 , 在汉魏晋古书及碑铭中写作“恺弟(悌)”或“凯弟(悌)” 。汉人《诗》传本有“凯风”一语 , 谓和暖之南风 , 汉人又写作“恺风”(《淮南子-地形》高诱注) 。但是 , 在后汉已经显示出“凯”与“恺”分化异用的明显趋势 , 至六朝时更为明朗 。《左传》《周礼》中“恺入”(即凯旋)“恺乐”“恺歌”“恺献”等语中的“恺”字 , 汉后渐用“凯”字取代 。汉蔡邕《释诲》:“城濮捷而晋凯入 。”此事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用“恺”字:“恺以入于晋 。”晋崔豹《古今注-音乐》:“《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 , 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今《周礼-春官-大司乐》作“恺” 。六朝之后 , 凡与凯乐义、战胜义相关之词语 , 除个别仿古例用“恺”字外 , 几乎全用“凯”字 。1956年简化汉字 , 把“岂”简作“岂” , “凯”字类推简化作“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