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缝溃烂长期不好怎么办 脚趾缝烂怎么办

说起“烂脚丫” , 想必大家很熟悉 , 它是发生在足趾间 , 特别是4~5和3~4趾趾间的皮肤浸渍发白 , 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 , 可有少许
瘙痒难耐 , 让人忍不住想用手去搔抓 , 别提多尴尬!
“烂脚丫”除引起瘙痒疼痛外 , 局部也易继发细菌感染 , 导致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 。
因此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

脚趾缝溃烂长期不好怎么办 脚趾缝烂怎么办

文章插图
可能大家会问 , 人的脚丫(足趾间)为什么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呢?解答以上问题 , 我们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有个初步的了解:
首先是人体的皮肤屏障功能 。
皮肤屏障是由皮脂膜、角质层角蛋白、脂质、"三明治"结构、砖墙结构、真皮粘多糖类等共同构成的物理屏障 。
皮肤屏障功能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角质层厚度和结构完整性、角层含水量、皮肤表面脂膜、皮肤表面pH值、皮肤微生态系统、皮肤免疫机能、皮肤细胞的营养与更新等 。
其次是人体皮肤的微生态系统 。
大家可能会说 , 我平时可注意个人卫生了 , 皮肤表面怎么会有细菌真菌呢?
看似很干净的人体皮肤表面其实寄居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皮肤所组成的复杂、动态和稳定的生态系被称为皮肤微生态 。
【脚趾缝溃烂长期不好怎么办 脚趾缝烂怎么办】皮肤正常微生物定居在人类的皮肤及粘膜上 , 通常不具有致病性 , 起到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入、防止水分丢失等作用 。
条件致病微生物多指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微生物群失调 , 能引起宿主内源性感染 ,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使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增多 。
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少数能引起人类、动物、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 皮肤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整体平衡 , 如果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 , 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
最后是人足趾间特殊解剖部位 。
足部皮肤汗腺丰富 , 出汗较多 , 足趾间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 , 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其次 , 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 , 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厚 , 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最后 , 人足趾间皮肤无皮脂腺分布 , 因而缺乏抑制真菌生长的脂肪酸 , 对真菌的生理防御机能较差 。
知道了脚丫子特殊的皮肤结构 , 我们再谈下人的脚丫(足趾间)如何成为真菌生长的温床 。
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许多危险因素 , 让“烂脚丫”有可趁之机 。
鞋子不透气:部分人群需要长时间穿不透气的皮鞋、胶鞋、球鞋等;
职业原因:部分人群从事农业、渔业等工作需要赤足长时间接触可能污染的水源;
真菌的传染性:患者自身罹患足趾间以外其它部位的真菌感染;家庭内、集体生活或足疗等情况下使用致病性真菌污染的拖鞋、毛巾等;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 , 可能密切接触病原菌 。
以上危险因素可导致足趾间皮肤湿度明显增加出现明显浸渍糜烂面 , 以及外伤、摩擦、挤压情况下出现微小创伤 , 局部皮肤生物屏障功能破坏 , 抗微生物定植力降低 , 为条件致病菌或过路菌中的致病性真菌在受损伤部位粘附、定植及优势生长提供了充足条件 , 最终导致“烂脚丫”的发生 。
针对“烂脚丫”的治疗多以局部治疗为主 。
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使局部收敛干燥后 , 再用外用抗真菌制剂 , 常用的包括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咪康唑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如萘替芬、特比萘芬等)或者选择抗菌谱更广的抗真菌药物的复方制剂(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等) , 每日1~2次外用 , 为了保证疗效及减少复发 , 最好连续使用4周以上 。
系统治疗以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抗真菌药物为主 , 常用于如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发作、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疗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糖尿病)时 , 可单用或联合局部治疗 。
最后 , 如何避免形成“烂脚丫”呢?除了避免“烂脚丫”发生的危险因素外 , 最实惠的预防方法其实很简单 , 保持足趾间的干燥 , 可以让真菌无处安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