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口诀

个体身心发展总共有五大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在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个体身心发展是考试当中重点,其考点内容一般会涉及到规律内涵的定义反选,或者是改编成案例的方式、古语反选的方式以及给教学启示反选规律的方式来考察 。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口诀

文章插图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顺序性强调的是人的发展是有顺序的,而且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 。
2、阶段性: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过渡做准备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口诀】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口诀

文章插图
3、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较成熟,有的则要较晚 。
4、互补性:这种互补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身体的缺陷而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 。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口诀

文章插图
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现状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
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其实就是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一些事物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抉择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