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这样看普洱茶的


从中医观点看 , 普洱茶色红属火 , 性温、味微苦亦属火 , 其有淡味 , 归脾属土 , 总体看有温养脾胃和利湿的作用 。其生长环境在云南 , 云南山高且多 , 地气最厚 , 因此普洱茶得土气较其它茶厚 , 所以普洱茶温暖脾胃、助消化的作用一定比其它茶要强 。普洱新出生茶苦涩味较重 , 渗泻力量凌厉 , 助消化力量要强些 , 空腹饮用一般人实在是不易承受;上等熟茶味道醇厚温和 , 力量温和绵长 , 较易承受 , 数泡之后温淡之味明显 , 对脾虚有湿体质的人极为受用 。
对于普洱茶 ,  清代著名中医学家赵学敏在所著《本草纲目拾遣》云:“普洱茶性温味香 , 产攸乐、革登……六茶山 , 以倚邦、 蛮砖茶味较盛 。味苦性刻 , 解油腻牛羊毒 ,  虚人禁用 。苦涩逐痰下气 , 刮肠通泄 。普洱茶膏黑如漆 , 醒酒第一 , 绿色者更佳 。消食化痰 , 清胃生津 , 功力尤大也 。”在其卷六《木部》中又云:“普洱茶、茶膏能治百病 , 如肚 胀、受寒 , 用姜汤发散 , 出汗即愈 。口破喉颖、受热疼痛 , 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 。”对普洱茶的认识是中肯的 。
藏族谚语对普洱茶的评价是:“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汉语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 。那是高度评价了普洱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助消化作用) 。但是 , 须知 , 藏族人是以牛羊肉和酥油为主食的 , 对普洱茶强大的助消化、解油腻作用正好受用 , 所以评价很高 , 同时也应证了赵学敏的论述 。
而广东人普遍饮食清淡 , 没有那么多油腻食物需要消化 , 体质又偏弱 , 广东地处南方 , 属火地 , 广东人活动多 , 好过夜生活 , 普遍睡眠较外省晚 , 火气(主要是虚火)已经偏旺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常性喝普洱茶或大量喝普洱茶 , 从中医观点看那问题就大了 , 就不是有益的生活习惯而是对身体非常有害的慢性折磨了 。
原因是:
一、普洱茶属火性温 , 助长火气 , 而广东属火地 , 广东多湿热 , 广东人容易虚火多 , 几把火叠加起来 , 多喝很容易出现心烦 , 易激动或冲动 , 急燥易怒 , 睡眠不好或失眠 , 面红 , 头脑不清醒或易头胀、头痛 , 心静不下来喜欢到处走动 , 皮肤容易瘙痒或易长痤疮 , 口干或口苦等等虚火症状 , 甚至部分头晕头痛病人或高血压病人症状加重 。生茶尤其明显 。
二、普洱茶强大的消导力一旦肠胃无油腻可消 , 则其“刮肠通泄”的作用会刮消身体之痰(脂肪)和肉 , 通泄人体精华 , 这虽然可以有一定的减肥降脂作用 , 但是却是以削弱体质为代价的 , 所以“虚人禁用” , 而体质好的人喝多也会出现体力和耐力的明显下降 , 由壮转虚 , 处于一种莫名的虚性兴奋之中而不知其所以然 , 反而为因虚性兴奋导致耗能增加而体重减轻的减肥而高兴 。
三、普洱茶得土火二气 , 久服或多服必然伤及肾精 , 破坏肾脏的阴阳平衡 , 动摇人体生命的根本 , 得不偿失 。熟茶因其力量温和绵长 , 一般人不易察觉 , 更易长久伤人 。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 , 强调用药要“无过(过度)”、避免“不及(足够)”和勿犯“虚虚(使虚弱者更虚)”之弊 , 古典中医更是时刻强调对人体正气(体质和抗病力)的维护 。用药如此 , 食疗同样如此 。因此 , 根据个人体质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适量饮用普洱茶才是符合中医辩证理论的理智而养生的选择 , 只根据报纸杂志的推介或自己的片面认识而独沽一味在古典中医看来是不明智的 。本文不反对饮用和收藏普洱茶 , 但不支持经常或大量饮用普洱茶 。【中医是这样看普洱茶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