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一丸泥壶博千金

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 。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 。
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内提到:“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

浅谈紫砂,一丸泥壶博千金

文章插图
顾景舟制供春壶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高达340多万,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供春传时大彬、李仲芬 。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 。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
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 。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最初开创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
浅谈紫砂,一丸泥壶博千金

文章插图
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宜兴紫砂泥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宜兴丁山(丁蜀镇)位于太湖之滨,是一个普通而美丽的小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镇里的村民早出晚归,耕田做农活,闲暇时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 。就这样,他们过着无忧无虑而又简单平凡的生活 。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僧人出现在他们的镇上 。他边走边大声叫唤:“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们都很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僧人 。僧人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人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走来走去 。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门,快步走了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 。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着一起走,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 。突然间,僧人消失了 。长者四处寻找,看到好几处新开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 。长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 。一传十,十传百 。就这样,紫砂陶艺慢慢形成了 。
浅谈紫砂,一丸泥壶博千金

文章插图
彩花紫砂壶
紫砂壶加彩是紫砂与釉上彩工艺的结合,始创于清圣祖康熙末年,流行于乾隆年间 。这类加彩紫砂壶,是精工细作而成的,为了使本色紫砂器绘上釉彩,进行了二次烧制 。从事描绘彩釉的能工巧匠们用各种色彩的釉料,描绘人物、山水、花卉以及书法等各种图案,使壶的彩釉装饰得雍容华贵,艳丽多彩 。这时的紫砂已不是一件实用品,它已经成为宫廷显示国力昌盛的标志,也是贵族们展示自己身份、地位象征的器物 。
浅谈紫砂,一丸泥壶博千金

文章插图
【浅谈紫砂,一丸泥壶博千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