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解读“味最酽”之三普洱茶味之源

前面两篇文章 , 第一篇说的是:“味最酽”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 , 是不少普洱茶品茗者喜爱的原由 , 是不少普洱茶收藏者评判价值的依据 。
当然 , “味最酽” , 这是追求“刚猛”特征的普洱茶粉丝们的最爱 , 这种追求的终极可能就是班章茶了 , 不过班章茶量太少 , 非大众追求罢了 。
另一方面 , 普洱茶也是是丰富多彩的 , 和谐柔美特征的“易武茶” , 滋味醇 , 稍欠浓厚 , 但甜爽顺口 , 带着独特的沁人心脾的果蜜香 , 虽然不是“味最酽” , 但同样让普洱茶粉丝们如痴如醉 。这也是好普洱茶 , 有特点 , 有风格 。
“刚猛”与“柔美” , 班章与易武 , 一个为王 , 一个为后 , 普洱茶就是这么美妙神奇!
“味最酽”的第二篇文章 , 讲述了“味最酽”饼茶设计的起源及思路 。第三篇文章 , 准备叙述一下“味最酽”的用料以及品质特征 , 然后再展开讲得宽泛一点 , 希望对晒青毛茶工艺、特征、级别、精制 , 以及纯料与拼配的理念做些探讨 。
翡翠大益“味最酽”青饼的描述文字 , 在翡翠环图案的上部 , 用了六个字总结用料以及外形特征:“紧实、中壮、匀齐” , 下部用了六个字总结产品的内质特征:“香高、味酽、韵厚” 。
【李文华解读“味最酽”之三普洱茶味之源】既然讲到“味之源” , 首先涉及到选料 。
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 , 从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环节 , 或者说初制环节 , 有一定的工艺要求 , 新发布(2006年10月1日起执行)的《云南省普洱茶综合地方标准》就有相应的规范 。
制成的晒青毛茶 , 根据外形内质的要求 , 可以分为1~10级 , 共10个标准级别 , 1级最高 , 10级最低 。实际操作中 , 还有比1级更细嫩的原料定为特级 , 以及粗老的(老黄叶)则是级外 。
晒青毛茶定级的原则 , 首要的是以老嫩程度为基本原则的 , 很好理解 , 细嫩的数量少 , 精贵 , 粗老的 , 量大 , 便宜 , 诸多资源型的农产品莫不如此 , 只是内质风格特征又另当别论了 。
浅显地理解 , 级别高 , 如1~4级 , 总体叶质不显老 , 嫩度高 , 即茶叶芽头含量多 , 显豪 , 茶叶体型紧细 。反之 , 7~10级 , 叶质成熟 , 以至偏老 , 芽头数量少 , 直至 , 粗松条索为主 。
不同茶区 , 由于采摘习惯不同 , 加工工艺的参差 , 加之鲜叶本身的特征不同 , 晒青毛茶的外形会有所差异 。有的松泡 , 有的紧细 。
外形条索对内质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 一般说 , 揉捻适度 , 条索紧实 , 滋味浓酽 , 揉捻不足 , 滋味淡薄 。只是揉捻重 , 条索显得细小 , 色泽偏暗 , 显白毫的程度大受影响 。
有些消费者追求大叶或大树 , 会有某些误导说:紧细条索是台地茶或茶园茶 , 大树茶不是 。实则 , 这是两个概念 , 条索紧细 , 以大树茶无关 , 相反甚至可以说“条索揉捻紧细的大树茶是精品” 。
对于轻揉捻 , 甚至不揉捻之风 , 为了干茶外形肥大 , 或“显大树茶的风格”的做法 , 市场或消费者是该抵制一下了 。如此做茶 , 导致滋味淡薄 , 有形无味 , 会偏离普洱茶“味最酽”的根本了 。
既然是以嫩度为主来定晒青毛茶等级的 , 10个级别自然以嫩度排序 。
各级别毛茶 , 滋味特征是一个钟形曲线分布的 , 嫩的(1~3级) , 滋味醇和鲜爽 , 香气嫩香或毫香 , 略带青草味 , 中壮的(4~6级) , 滋味浓厚 , 香气纯正 , 粗老的(7~10级) , 滋味尚厚或欠厚 , 带青粗味 , 或略显木香味 。
当然 , 就晒青毛茶来说 , 匀整程度是不够的 , 毛茶里含有上中下三段茶 , 杂与梗子、片状茶、头子茶等 , 一个级别里这些部分 , 其内质风格也不尽相同 。
用中壮茶菁精制的“味最酽”饼茶 , 与类似等级不加精制的毛茶来压制的饼茶相比 , 风格特征也是大相径庭的 。
精制与拼配 , 可以使普洱茶与众不同 , 配方普洱有独特的魅力 。
首先总上篇文章的要点 。
在上一篇文章《味之源 , 解读“味最酽”之三(续一)》里 , 主要叙述了第一个解读:“味之源”与晒青毛茶等级的关系 , 有以下几个要点:
1、晒青毛茶等级是以嫩度为基本指标的 。
2、晒青毛茶等级与滋味特征的关系:呈钟形曲线分布 , 中壮茶菁滋味最浓酽 。
3、晒青毛茶的解构:毛茶 , 之所以称为“毛茶” , 匀整度差也 。
晒青毛茶可分上、中、下三段茶材 , 其体型或大小、或粗松、或紧实、或纤细等参差不一 , 另外杂以茶梗、片状叶等 , 就构成了晒青毛茶 。
4、不同级别晒青毛茶 , 外形、内质不同 。而即使同一个级别的毛茶里 , 不同部位的茶材 , 外形与内质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 。由此 , 产生了“精制以及拼配技术” , 现代茶叶精制加工业才得以发展 。
综述之 , 从晒青毛茶等级方面看 , “中壮茶菁”是普洱茶“味最酽”之源 。范围窄一点说 , 中壮茶菁 , 可以定位于晒青毛茶的4、5、6三个等级 , 适当放宽 , 可以解读为3-7级 , 只是3级可能鲜爽有加滋味可能欠浓 , 而7级滋味可能尚浓 , 更能青粗味显露也(青粗味 , 木质化的粗老味中夹杂着青叶味) 。
接下来 , 想叙述的是各等级茶菁 , 由于时令、晒青毛茶工艺细节等与“味最酽”的关系 。
首先说茶叶揉捻工艺 , 即茶叶条索紧结与滋味的关系 。实际上“条索紧结是滋味之源” ,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解读 。
当然 , 条索紧结与茶叶外观总是一对矛盾 , 有其味 , 还要有其形 , 这是对晒青毛茶粗制工艺的挑战 。
关于紧结的话题 , 前两个月开过题 , 未写完 , 当时叙述了一部分 , 关于紧结的珠茶与“老茶头”的内容 , 其二 。关于晒青毛茶紧结的话题 , 在这里算接上了 。
细读《普洱茶记》 , 里面有语句说:“其固结而不改者 , 名疙瘩茶 。味极厚难得 。” , 这是对紧结毛茶“味最酽”特性的早期认知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