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增的学术观点

王大增在治妇女病时强调重在治肝 , 推崇“女子以肝为先天” 。 此语首见清末名医叶天士的《临症指南医案》一书中 , 为其学生秦天一在叶天士治月经病医案的结语中所提出:“奇经八脉固属扼要 , 其次最重调肝 , 因女子以肝为先天 , 阴性凝结 , 易于拂郁 , 郁则气滞血亦滞 , 木病必妨土 , 故次重脾胃 。 ”
 
“女子以肝为先天”观点来自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 , 明.王肯堂又重加引用 。 追溯其学术思想之源 , 实自《内经》时代始 , 历代医家对妇女病的治疗 , 已认识到重在治肝 。 因肝在五行六气中属木 , 主风 , 十二经络中为足厥阴之脉 , 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流泄和藏血 。 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对人体情志的条达 , 气血和平起到重要的调气作用 , 故肝的生理病理对脏腑气血的影响表现尤为重要 。 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能否协调 , 气血运行能否通畅 , 每与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关 。 因肝为血脏 , 体阴用阳 , 具有贮藏血液调节全身血液以及疏调气机 , 流畅气血 , 疏泄经络的功能 , 故肝气条达则脏腑安和 , 气血津液生生不息 , 对于维护机体健康抵御病邪侵入 , 有十分重要意义 。 《灵枢·师传篇》说:“肝者 , 主为将 , 使之候外” 。
 
肝与冲任二脉通过经络相互联属 , 肝的生理功能正常 , 藏血守职 , 肝血充足 , 则冲任通盛 , 月事得以时下 , 胎孕产乳诸皆正常;若肝失疏泄 , 肝气拂郁 , 气血不调则不仅贻害脏腑 , 而为诸病之发端 , 且使妇女经、带、胎、产失于恒常而诸病*起 , 故有“乃病不离乎郁 , 诸郁皆属于肝” , 以及“肝为女子之先天”的说法 。 由此可知 , 肝实为诸脏之枢纽 , 肝气郁则诸脏之气也郁 , 而妇科诸病的发生 , 也多以肝失疏泄为肇始 。 鉴于妇女以血为本 , 以肝为先天和足厥阴之脉入毛际 , 络阴器的生理特征 , 肝的病理变化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也就更为突出 。
 
妇女一生在生理 , 病理方面有三个不同阶段 , 青春时代 , 主重在肾;青壮年时期 , 主重在肝;垂暮之平 , 主重在脾 。 女子青春时代 , 正当肾气旺盛之年 , 任脉通 , 太冲脉盛 , 天癸至 , 月事以时下 , 故青春时期 , 月经之反常为病 , 关键在肾 。 垂暮之年 , 则肾气衰弱 , 天癸竭 , 地道不通 , 气血虚弱 , 血液来源衰少 , 病患因血不足 , 正如唐代王冰所说:“因月经数泄 , 气有余而血不足 , 当益血之源” , 脾乃藏营血而统血 , 故关键在脾 。 青壮年时代 , 由于人事环境复杂 , 情志拂郁为多 , 故肝气郁结 , 气盛暴厉 , 为肝阳亢旺;七情所伤 , 关乎肝木 。 而肝木之病变 , 虽少壮老年皆有关连 , 但特别多出现在青壮年时期 , 所以青壮年时期以调肝为要 。 这正契合于刘河间所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前 , 皆属少阴;天癸既行 , 皆属厥阴;天癸既绝 , 乃属太阴经也” 。

王大增的学术观点

文章插图

王大增强调治妇女病重在治肝 , 认为凡是生育期妇女生理上恪逢天癸至到天癸竭这一经、孕、产、乳重要阶段;心理上渐趋成熟 , 但由于这一阶段学习紧张、工作繁忙、家庭社会重任在肩 ,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亦较大 , 故情志易于怫郁而致情志不畅;病理上容易出现诸多肝失疏泄之症;临床上多表现为月经失调、乳房乳头胀痛、心烦易怒、胸胁胀痛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不孕症、阴部搔痒等症、而上述诸症又均表现在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临床遗方用药常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金玲子散等疏肝解郁、理气调血之方 , 灵活加减应用 , 且每每获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