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玉川:倘若倾心而倒,一辈子经验说不了3天。

虽然反对师带徒的方式 , 但受他恩惠的年轻中医成百上千 , 至今很多毕业生都珍藏着他逐字逐句精心审阅过的论文 。 理论临床相得益彰 , 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令其临床疗效卓著 。
【国医大师王玉川:倘若倾心而倒,一辈子经验说不了3天。】 
列在王玉川名下的学生并不多 , 不过四五人 , 和师带徒相比 , 他更提倡现代学院教育 。 他认为临床上从来没有相同的病人 , 好中医应该独自到临床去实践摸索 。 “倘若倾心而倒 , 一个老师的经验 , 用不了3天就能说完;相反 , 也可能临床跟师3年 , 还摸不到门 。 ”
 
虽然如此 , 王玉川对所有的年轻中医都毫无保留 , 倾其所有 , 他甘为人梯、无私传授的风范使很多人受益终生 。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中医专业毕业生刘燕池教授 , 谈起一件往事 。 1962年他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讲内经课 , 没有经验的他返回母校寻求帮助 。 当时王玉川把历经一年刚誊完稿、尚未出版的《内经讲义》交给他 , 用作参考 。 刘燕池拿到这份原稿 , 心情澎湃 , 现在回想起来还常说“师恩难忘” 。
 
他时时要求年轻学子做到言之有理 , 强调文以载道 , 每年审阅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工作 , 他从不敷衍 , 逐字逐句精心批阅 , 一本论文要修改几天 。 写满他整齐字迹的论文 , 经常被毕业生们珍藏 。
 
王玉川一直强调理论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 , 并身体力行 , 长年坚持为普通百姓治病 。 他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各种疑难杂症 , 如心血管疾病、风湿病、血液病等 , 临证时一丝不苟 , 疗效卓著 , 深受患者欢迎 。

国医大师王玉川:倘若倾心而倒,一辈子经验说不了3天。

文章插图

有段时间 , 王玉川在国医堂一周出诊4次 , 非常劳累 。 一次在北中医校园 , 刚从研究生处退休的鲁兆麟碰见了他 , 两人边走边聊 。 “和你说个事儿 , ”王玉川认真地说 , “这国医堂看病 , 你能不能替我出两天?”但累归累 , 他还是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 。
 
深厚的理论功底 , 保证了王玉川卓越的临床疗效 。 有次鲁兆麟接诊一位神经根髓鞘脱的病人 , 治疗非常棘手 , 用遍了温阳药、补气药、活血药还是效果不好 , 他向王玉川请教 。 王玉川说 , “《内经》讲‘肾恶燥 , 即食辛以润之’ , 你别净顾着补阳 , 加点细辛这类通药试试 。 ”果不其然 , 病情好转 。
 
在临床传承教学中 , 王玉川常从古典医籍中总结用药知识以示后人 。 他认为临床不应为方证相对束缚 , 要勇于探索能治多病的方剂 。 以《千金方》中能治疗30多种病证的“芫花散”为例 , 孙思邈对此方赞赏有加 , 但也无法解释原理 , 只能在书中寄望于后人 。 王玉川指出 , 有些医家沉湎于辨证论治 , 对古书中许多同方治异病的例子不屑一顾 。 研究同方治异证的机制 , 对实现中医现代化也有很大意义 。
 
王玉川名下的七九级硕士研究生陶广正教授 , 得知恩师被评为“国医大师”欣然提笔:“为人淡泊 , 不慕虚名 。 师出名门 , 有真才实学;学富五车 , 而无头角夸诞 。 虽非博导 , 而众多博导皆曾受教;未登讲堂 , 而授课讲稿竟出其手 。 著述不多 , 却不乏真知灼见;临床虽少 , 却每能一丝不苟 。 审查论文 , 从不敷衍;撰写书评 , 必中肯綮 。 尊为国医大师 , 谁敢谓曰不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