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在中医角度是如何认知的

一、形成肥胖的原因
饮食不节:食量过大 , 善食肥甘、膏梁厚味、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为膏脂则成肥人 , 或称胖人、肥贵人 。而肥甘厚味过多 , 损伤脾胃功能 , 运化能务减弱 , 湿热内生 , 留于孔窍、肌肤 , 使人体臃肿肥胖 。
劳逸失当:中医信为“久坐伤气”、“久坐伤气”、“久卧伤气” , 好坐、好卧、好静 , 气血流行不畅 , 脾胃呆滞 , 运化失司 , 水保精微失于输布 , 化为膏脂和水湿 , 留滞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 。“久坐伤肉” , 脾主肌肉 , 脾虚气虚 , 致气机不畅 , 运化失调 , 精微聚为膏脂 , 则可发展为肥胖症 。
七情失常:中医认为“心宽体胖” , 心情开朗 , 情绪不晚紧张、激动的人 , 脾胃机能良好 , 水谷精微充分吸收转化 , 容易肥胖 , 而经贫困户能动性思恼怒 , 精神高度紧张者 , 肝失蔬泄 , 气机不畅 , 影响脾胃运化水谷及水液功能 , 影响胆汁排泄 , 不能正常化脂 , 导致肥胖 。
脏腑失调;脾虚不能正常化生精血 , 而化生膏脂 , 发生肥胖 。肾虚不能化气行水 , 使湿浊内停 , 加重肥胖 , 脾胃湿热 , 多饮多食 , 导致气血有余 , 化为膏脂 , 引起肥胖 。年高气衰 , 肾气渐竭 , 五脏六腑功能减退 , 饮食水谷不能正常转输 , 导致肥胖 。总之 , 中医一向认为肥胖与痰、湿、气虚等因素有关 , 因此 , 有“肥人多痰、多气虚”之说 。
二、肥胖机理
肥胖患者从表面来看形似壮实 , 为实证 。实际上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正气虚衰 。肥胖多发于中老年人 , 亦即肾虚为其本 , 而痰、浊、脂为其标 。在正虚的基础上 , 因生活安逸 , 进食过多 , 心情舒畅 , 好坐好静 , 均为诱发或增加肥胖的重要因素 , 因此中医将肥胖者称为“肥贵人” 。
【肥胖在中医角度是如何认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