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介绍 调理脾胃不和的三大妙方

脾胃不和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中医疾病的范畴,患者常会出现食欲减退、食后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长期如此会威胁身体健康 。专家提醒大家,出现脾胃不和的情况,一定要注意调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调理脾胃不和的三大妙招!
第一招:

脾胃关系,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与胃是*的主要消化器官,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 。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 。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 。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
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 。水谷入胃 。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
第二招:

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决问题
脾主运化,当脾出现问题时,造成胃部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不能运输到身体各部,同时也不能反补营养给胃,脾病造成机体主症有:胃胀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 。胃主受纳,当胃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
由此可见,脾胃病的症状基本都是同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平常“胃痛医胃”难以解决问题的所在 。中医理论认为胃病属于脾胃病的范畴,在治疗胃病的同时也要解决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
第三招:

慢性胃炎:多数脾虚,重在调理
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隐隐痛、烧灼感,多数进食后症状较为严重,其次就是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一般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则可诊断为“慢性胃炎” 。
减少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在于“防”,因为该病主要由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压力大等众多因素造成,而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脾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胃部出现症状 。
慢性胃炎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在治疗过程中重在调理,在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方面常采用具有“治养结合”功能的药物来防止复发,同时也要养成按照疗程服用习惯,减低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 。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调理脾胃的妙方,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医介绍 调理脾胃不和的三大妙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