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徽 毛主席题写的大学校名复旦大学


一、校名题写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 。“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强调国人自强不息,寄托当时知识分子教育强国的美好愿望 。

复旦大学校徽 毛主席题写的大学校名复旦大学

文章插图
【复旦大学校徽 毛主席题写的大学校名复旦大学】复旦大学老校门
新中国成立之初,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教授于1950年11月29日致函毛泽东主席,代表复旦师生员工请求毛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拟在1951年5月27日校庆时换新匾,发新校徽用 。信函发出后,一直未能得到回复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秘书长胡曲园致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 (当时张氏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合适的机会当面请毛主席题写校名 。如有可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毛主席手写体中选取也不妨是一种办法 。
复旦大学校徽 毛主席题写的大学校名复旦大学

文章插图
马相伯
校庆在即,事不宜迟 。23日,胡曲园又去电报催问张志让,得回电如下:北京,胡曲园,已面陈,蒙允题,可允将所辑字用 。季龙 。(注:北京为发电报地址,季龙为张志让字) 。复旦大学旋即取用毛主席写给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复旦大学”四字,赶制成匾,安置在校门上 。
1951年下半年,陈望道因事北上,专门拜见了张志让先生,再次提请毛主席题校名的事 。不久,张志让在中南海毛主席出席的一个场合里,想趁此机会向毛主席提出复旦的要求,并就此与一起参加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谈及这一想法 。吴溉之出了一个主意,说自己与主席的一个秘书熟悉,此愿望可由毛主席的这位秘书转达 。于是张志让请吴溉之先生转托 。很快,张志让就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函,内装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X13.9厘米,题词未落款 。复旦接到毛主席的墨宝后,随后即放大复制成校门新匾,又缩小而制成新校徽及校用信封信笺等沿用至今 。原件真迹请荣宝斋精工装裱后,由校办转档案室珍藏 。
二、校名赏析
“复旦大学”这四个字刚柔相济,气势连贯 。“复”字双人旁的两撇下笔顺畅,使转自然,有意占据左边空间的三分之二,竖画缩短一股虚荡之气飘然而出;右边的“复”上密下疏,刚好与双人旁成呼应之势 。“旦”字的“日”中中间一横变为一点,使得整个字灵动起来;“大”字若一朝气蓬勃者,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学”字至最后一画收住,将前三字的欹斜之势予以调整 。
复旦大学校徽 毛主席题写的大学校名复旦大学

文章插图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这四个字只是他气魄风度的一种体现 。他精于书法,乃中国近现代书坛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再看这四个字,觉得甚是巧妙,仿佛将要挣脱边框的束缚脱颖而出,轻重徐疾之处得益于无欲于佳乃佳,轻一分则太弱,重一分则太薄,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复旦大学校徽 毛主席题写的大学校名复旦大学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