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玄府”源于 《黄帝内经》  , 原意指皮肤之汗 孔 , 泄气液之孔窍 , 与 “汗空” “腠理” “气门” “鬼门”等称谓名异而质同 。金代刘完素 《素问玄 机原病式》在构建火热论之时 , 扩展玄府之内涵 ,  提出 “玄微府”  , 曰 “玄府者 , 无物不有 , 人之脏 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甲 , 至于世之万 物 , 尽皆由之 , 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1 ]。
古代医家以 “还原论式”的象思维方法 , 探究出 了微小结构 “玄微府”以代表五脏、六腑、奇恒 之府、经络的次级结构 , 以道路、门户形象之义 ,  取类比象地解释人体各部均普遍具有的细微结构及 其功能 , 曰 “人之眼、耳、鼻、舌、身、意 , 神 识能为用者 , 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 有所闭塞 者 , 不能为用也”。此时 , 扩展的玄府概念已含有 中医取类比象及现代医学还原论思想 , 故其既能融 入到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等基础理论中 ,  亦可联系到与其功能特性相关的现代医学微观结构 的研究 。因此 , 进一步传承与扩展玄府理论 , 对于 中医药学的临证经验与现代医学微观结构的科学研 究的结合 , 运用中西医学方法以改善人体微观结构 功能障碍治疗相关疑难疾病 , 均具有重要意义 。
1 医学中的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医学、现代医学作为两个独立的医学体系 ,  两者拥有不同思维认知方式 , 即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 。中医主要采用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人与自然 , 理 解事物规律 , 用整体观念来辨证论治 。象思维是以 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 , 以物象 或意象 ( 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符号) 为工具 ,  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 , 以表 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 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 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 [2 ]。与象思维不同 , 逻 辑思维作为抽象思维的主体部分 , 是指人类在认识 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 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逻辑思维能够达到 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 , 进而认识客观世界规 律 , 但对于利用人脑图像思维的能力却不如象思维 。在象思维的背景下 , 中医强调 “天人合一”  ,  重视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万 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的规律 , 主张整体 论 , 即人是由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及孔窍等通过 经络联系成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恒动整体 , 而六腑、 五官、形体、情志等事物均分别归属五脏系统 , 并 与自然界五运六气息息相关 。中医学通过整体观念 来认识人与自然 , 而对于五脏的次级结构与功能的 细分研究则较少 , 更多的是在自然界中取类比象以 探讨五脏之间的整体关系 。现代医学精于还原论 ,  基于抽象思维中的概念、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 ,  以解剖学为基础 ,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多学科知 识 , 重视人体局部与微观 , 认为人整体由系统构 成 , 系统由器官组成 , 可一直追溯到细胞水平、分 子水平、基因水平 , 故其进行科研时能阐明某一微细物质结构及其规律的研究 。
2 玄府与中医基础理论
《素问·水热穴论》云 : “肾汗出逢于风 , 内 不得入于脏腑 , 外不得越于皮肤 , 客于玄府 , …… 所谓玄府者 , 汗空也 ” ; 《素问·调经论》曰 : “腠 理闭塞 , 玄府不通 , 卫气不得泄越 , 故外热”。对 于 “玄微府”一词 , 张景岳 《类经》注释曰 : “汗 属水 , 水色玄 , 汗之所居 , 故曰玄府 , 从空而出 ,  故曰汗空 , 然汗由气化 , 出乎玄微 , 是亦玄府之 义”  , 认为玄府具有汗孔和玄微两种含义。“玄” 有玄微细小之意  ,  “府”通 “腑”  , 脏腑之意 。受 到概念逻辑思维的影响 , 目前普遍认为玄府是藏象 理论中遍布全身的最为细小的微观结构 , 是人体气 血津液精神之升降出入的结构基础 , 能够流通气 液、运转神机和渗灌气血 , 具有广泛性、微观性、 开阖性和通利性 [3 ]。此概念对于明确玄府的定义 ,  把握玄府的抽象意义及发展玄府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玄府与络脉作为中医概念上的微观结构 , 均是 指代遍布全身内外上下的微观组织 。王明杰 [4 ] 认 为 , 玄府应属于中医学经络系统中细小的孙络的进 一步分化 , 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层次中 最小的单位 , 故而玄府结构在空间上应存在于孙络 与脏腑局部组织之间 , 起着连接孙络与脏腑局部组 织的作用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  ,  “络”具有延续、 贯通、承接、交互之意 , 即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 ,  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 生理功能 , 脏腑的表里皆靠经络维系 , 从而实现整 个机体的自稳状态 。玄府与络脉不同之处在于玄府 司开阖 , 络脉主通运 , 故两者在结构上相互补充 ,  功能上协同渗灌气血于组织器官 , 完成神机运转的 作用 , 可归纳成玄府为气之门 , 络脉为血之道 。以 门户来取类比象玄府 , 则玄府具有双向调节之作 用 , 与现代医学微循环理论相符合 [5 ]。刘完素曾 以 “如火炼物 , 热极则相合而不能相离”形象比 喻热气怫郁 , 火热之邪导致玄府郁闭的微观病机 ,  而六气中风、寒、暑、湿、燥亦可导致玄府闭合与 开启的功能失调 , 从而出现玄府功能障碍甚至热壅 化腐 。
玄府开则为动属阳 , 阖则为静属阴 , 玄府开阖 有度则阴阳调和 , 与阴阳学说相应 。五行学说采用 木、火、土、金、水之取类比象的作用 , 以阐释归 纳事物所具有的不同属性 , 即 “性情”  , 中医将以 此学说用以认识人体脏腑功能 , 对于五脏 “性情” 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 。玄府为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 户 , 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 , 五脏之气随其开阖 , 故 而玄府之开阖在生理情况下当顺应五脏的 “性 情”  , 并具有五脏的部分特性 。譬如肝属木 , 木曰 曲直 , 肝气升降出入 , 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 畅等特性 , 故肝之玄府常开 , 喜条达 , 协同肝主疏 泄、藏血; 心属火 , 火曰炎上 , 故其具有炎热、上 升、光明等特性 , 心之玄府宜开 , 协同心主血脉、 藏神之功能; 脾属土 , 土爰稼穑 , 故其具有生化、 承载、收纳等特性 , 脾之玄府开阖有序、喜燥恶 湿 , 协同脾主运化、主统血; 肺属金 , 金曰从革 ,  故其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特性 , 肺之玄府开阖 有时 , 协同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 肾属水 , 水 曰润下 , 随其藏象之属性 , 行其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特性 , 肾之玄府宜阖 , 协同肾藏精主 水、主纳气 。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制化之理 , 与 各脏玄府亦相关 , 各部玄府结构随脏腑之不同而有 异 。五脏之中 , 肝主疏泄 , 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 机 , 调节情志 , 调节脾胃之气升降 , 调节生殖功 能 , 且玄府为气机升降之门户 , 因此 , 肝对于玄府 独具调节作用 , 有 “肝主玄府”之意 。
3 玄府与现代医学微观结构
玄府遍布人体各部 , 在概念上与现代医学微观 结构有着一定的联系 , 兹围绕玄府独有的开阖功能 及其他特性 , 寻找与各部玄府相对应的现代医学微 观结构 , 以论 “玄府”之具体形质 , 克服中医玄 府理论在形质研究上的不足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明确指出玄府与人体内脏某 些特殊细胞结构相似 。如黄文强等 [6 ] 认为 , 肝窦 内皮细胞窗孔构成的肝筛结构与肝内玄府在多方面 具有共同内涵 , 提出两者可能相关的假说 。韩世盛 等 [7 ] 认为 , 肾足细胞裂隙隔膜与玄府存在相似性 ,  通过临床验证通玄及固玄法治疗蛋白尿的有效性 ,  提出 “玄 府- 足 细 胞 裂 隙 隔 膜” 的 假 说 。陆 鹏 等 [8 -9 ] 认为 , 肺的气血屏障是位于肺泡与毛细血管 间的组织 , 是进行物质及信息交换的门户结构 , 与 肺玄府- 络脉具有相关性 , 认为肾脏通过毛细血管 ( 血络) - 滤过屏障 ( 玄府) - 肾小囊 ( 津络) 的正 常功能维系着机体津血的正常渗灌与转运 。董丽 等 [10 ] 指出 , 血脑屏障与中医玄府在形态结构及功 能上均有着一定相关性 。葛源森 [11 ] 认为 , 周细胞 作为脑微环境的细微物质 , 能调节玄府开阖 , 维持 脑内环境稳态 , 而溶栓药物会导致外周细胞的迁移与流失造成玄府开阖无度 。虽然人体各部玄府与各部微观结构具有高度的 相似性 , 但在实质上并不等同 。中医玄府司外揣 内 , 通过外在现象来推测内在病机 , 所得出的结论 是关于整体的 , 必然与现代医学通过科学技术检测 关于局部微观的结论有所差异 。例如 , 冰片味辛 ,  开窍醒神 , 即具有开通脑玄府的作用 , 但运用现代 检测技术发现 , 冰片单用能增加生理性血脑屏障的 通透性 [12 ]  , 而对于病理性血脑屏障却是降低血脑 屏障的通透性 [13 ]。从中医玄府理论来看 , 玄府以 通为顺 , 开通玄府可理解为打开微观结构促进微循 环代谢 , 但从现代科学实验结构来看则有所偏颇 ,  而重新理解开通玄府之意 , 当为改善微观结构功 能 , 调节开放与闭合 , 使玄府阴阳调和 , 并达到以 现代科学实验来纠正中医思想的作用 。
4 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黄帝内经》采用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立象 以表意、用意以求理的象思维的方式 , 提出了玄 府、络脉等人体微观结构名称 。后世医家通过扩展 玄府理论的内涵 , 发现玄府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微 观结构及功能具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 故而 “玄府- 微观结构”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 , 结合中 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科技 , 对于研究中医中药改 善人体微观结构及功能障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两种医学体系 , 需要将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整体论与还原论、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疾 病诊治进行有效地整合 , 并且需要进行医学的多学 科研究 ,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抽象思维来源于象 思维 , 故而中西医思维模式的结合不是将两种思维 模式单纯相加 , 而是以象思维为基础思维 , 逻辑思 维为扩展、发散的思维 , 经由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 回归象思维 , 还原论到整体论 , 辨病到辨证的过 程 , 则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可归纳为人的整体- 局部 ( 疾病诊治) - 微观结构- 玄府- 脏腑 ( 辨证论 治) -“天人合一”的临床诊治过程 。如果将象思 维作为思维的基础 , 逻辑概念思维作为基础思维的 延伸 , 可借鉴 “思维导图”的方式 , 利用人图像 思维的能力 , 构建此认识过程 , 那么人认识客观世 界的思维能力将得以不断提升 , 亦能产生独特的中 西医结合的诊疗思维模式 。比如 , 采集患者的病 史、体征、辅助检查资料之后 , 即可通过症状、体 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 , 拟定西医治疗方案 ,  再延伸到相关微观结构的改变推断具体部位的玄府 功能障碍 , 选择具有针对性开通各部玄府的中药或 中药单体 , 再通过中医四诊望、问、闻、切进行阴 阳、五行、藏象的思辨 , 结合寒热虚实、五运六 气 , 调用人类视觉联想能力 , 在脑中形成一幅 “天人合一”的图像 , 继而以传统中药配伍规律来 辨证处方 , 以开通玄府药来辨病给药 , 配伍出中西 医结合思路下的有效方剂 。中医在临床处方时就能 够根据疾病的诊断 , 利用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 果 , 以单味药、中药提取物、对药直接辨病使用 ,  或配伍在中药方剂中 , 那么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性 及可重复性就有望得以提高 。
例如 , 根据五味理论 “辛行气血主发散”  , 刘 完素首先提出以辛热窜猛、散结开郁之品开通玄 府 , 如生姜、附子、醇酒、麻黄、桂枝等 , 佐以黄 芩、石膏、知母等寒药防阴伤 。王明杰 [14 ] 则将开 通玄府药进一步划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直接开通 玄府的药物 , 此类药或气香开透 , 或味辛行散 , 或 体轻升达 , 或虫类走窜 , 均可直接作用于闭塞的玄 府而使之畅通 , 如石菖蒲、冰片之芳香开窍 , 麻 黄、细辛之发散升达 , 僵蚕、地龙之走窜通络; 第 二类是间接开通玄府的诸多药物 , 通过宣通气血津 液运行、祛除病理产物而间接开通玄府 , 如行气活 血、清热泻火、利水化痰之药 。
我们认为 , 玄府在与现代医学显微结构结合的 过程中 , 应着重于上述第一类风药的分类思想 , 才 能将其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 , 通过中药药理研究来 发现具有特异性改变局部微观结构功能的中药单体 或单味中药 。在中药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下 ,  将开通玄府药作为 “使”药 , 但若以微观结构病 变为主病时 , 其亦可作为 “君”药 。因此 , 医者 当因病制宜 , 不可囿于固定思维模式 。在运用开通 玄府药之时 , 需要注意配伍的影响 , 如冰片配伍黄 芪对于病理状态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呈开放的效 果 [15 ]  , 配伍麝香则是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 [13 ]。在 运用之时 , 仍需注意风药之辛燥伤阴 。如麻黄辛温 以治中风表实证 , 量轻则玄府微开 , 汗微出 , 风邪 随汗而出玄府 , 表证自解; 量重则玄府过开 , 汗大 出 , 气血津液随汗而大出玄府 , 络脉失养 , 正气虚 故邪气盛 。
5 小结
目前玄府理论已被广泛用于指导治疗心脑血管 疾病、糖尿病、五官病、皮肤病等病种 , 用以解释 中医微观病机及特色治法 ( 如熏洗法) 的作用机制 [16 ]。开通玄府法目前多是采用复方进行研究 ,  缺少了单味药、中药单体的实验结果 , 理论辨析的 证据则显得不充分 。因此 ,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 “玄府- 微观结构”理论上的发展道路仍很漫长 。我 们认为 , 如何将两种诊疗思维模式结合起来 , 如何 将具有创造力的象思维融入到医学发展过程中 , 创 造出新的诊疗思维模式来认识并发展医学。“玄府- 微观结构”理论的建立 , 有助于此诊疗思维模式 的构建 , 并能利用象思维使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 式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 能够屹立于科学发展的潮 流中 。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王小强 白雪 唐红梅【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