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引发的死亡悲剧:我们都需要自救的能力

在传统的观念里,「坐月子」似乎全是女人的事,父亲对此既帮不上忙 , 也没有发言权 。其实不然 , 父亲同样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的孕产知识,参与到帮助产妇「坐月子」这件「大事」 。
今天分享的这篇有关「月子」的文章,就出自一位爸爸的手笔 。

坐月子引发的死亡悲剧:我们都需要自救的能力

文章插图
月子陋习 , 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7 月 9 日,山东淄博一位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因中暑被送到医院,最后不治身亡 。值班医生表示,产妇来医院时穿着长裤长袖 。
她家人说,「因为是坐月子 , 怕落下什么?。痛┑暮褚恍?。」
对此,家人承认,家里坚持不开风扇和空调 , 还让产妇盖着被子 。经检查,产妇中暑的程度已属于热射病,她的心脏和肝脏均有不同程度损伤 。产妇送医时体温已高达 40 多度 , 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
中国女性分娩后坐月子坐出问题,乃至丧命的极端案例算不上多,但也绝对称不上少 , 类似报道并不难列举 。
此前,上海一名产妇因为在坐月子期间坚决不活动,患上肺动脉血栓后死亡;在酷暑期间「坐月子」,乌鲁木齐的一名产妇也因休克被送往医院救治,后被诊断为「围产期热射病」 。
除了产妇坐月子被捂中暑,婴儿被捂出病甚至致死的事件也不鲜见 。
使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今年年初发生在湖南益阳一个案例 。因为是冬天,父母特别怕孩子冻着,给一个仅两个月大的女婴,盖上了十斤重的被子 , 还让孩子睡在两个人中间 。
这种既容易压到孩子,又容易热到孩子的做法,导致孩子的患上了捂热综合症 , 最终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
坐月子
是两代人知识体系上的冲突
这个年仅两个月大的女婴,最后被父母放弃抢救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怀里正抱着出生三个多月的儿子 。
我跟妻子分享了这一新闻,对此,我们无不充满了惊诧和愤懑 。不仅仅是对这个孩子的惋惜 , 对其父母的责备,也因为在给孩子穿衣服、盖被子方面,我们同样面临着来自双方长辈的强烈干涉 。
在这场干涉中 , 我们真正体会了什么叫「有一种冷叫做奶奶 / 外婆觉得你冷」 。
我们发现,每当我们给孩子穿得正合适时 , 不管是外婆还是奶奶抱过去,都一定会再给孩子加一件衣服 。或许,这可以叫做奶奶 / 外婆定律 。
穿衣服的问题,我们跟双方母亲都曾多次苦口婆心沟通过,但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
因为长辈几乎一直占据着「坐月子」、「带孩子」这两个领域的权威宝座 。

坐月子引发的死亡悲剧:我们都需要自救的能力

文章插图
我记得几年前出差去北京,与两位同龄的男性媒体人闲聊 。期间 , 我谈起长辈育儿的一些弊端 。结果,这两位当时都已经做了父亲的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的母亲总比我们更懂得如何带孩子吧!」
然而,在过去半年多里,从我的亲身参与经历来看,如果家里的长辈仅仅是沿袭传统的那一套「坐月子」和「带孩子」方法 , 那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
任何一个了解过科学坐月子、科学育儿的新手爸妈,如果看到双方母亲的一些举动 , 一定会产生不适,也一定不舍得把孩子完全交给长辈 。
我的家乡在浙江西部一个小镇,尽管现代化的设施早已覆盖大部分地方,但在坐月子方面,女性依旧坚守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一套做法 。在回到家乡分娩之前,我和妻子曾想象过各种不适应的情景,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我们的想象都太过于浅薄了 。
事实上,两位母亲在私下里并不缺乏对对方的不满,但在坐月子方面,她们却保持着惊人一致的队形 。
例如,她们都表示「月子得坐四个月」——这也是我们家乡一项令人称奇的传统;他们都认为第一个月不能洗头洗澡,即使要洗,也必须用冷开水和热开水兑起来冲洗;他们也都认为夏天不可以开空调 。不过由于是在冬天,没有开空调、电扇方面的争议,所以我们算躲过一劫 。
饮食方面,她们也总会有各种花式讲究 。
例如对土鸡蛋的崇拜,就让我无比震惊 。在我母亲的案例谱系中 , 有的产妇一天要吃 15 个鸡蛋,一般案例也需要 6~9 个,而妻子坚决只吃两个 , 结果那阵子每天做饭时都在纠结此事 。岳母也不例外,拉着我开车去农村买土鸡蛋 , 价格高达 40 元 / 斤不说,还加上时间、精力成本和车辆油费 。
她们之所以如此迷恋鸡蛋的功能,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在物质匮乏时代,鸡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补品」 。

坐月子引发的死亡悲剧:我们都需要自救的能力

文章插图
运动方面,他们认定卧床休息不活动,是月子早期最好的做法 。
分娩当天,在休息了几个小时后 , 我询问妻子是否可以下床 。最终在我的鼓励下,搀扶着她走了几分钟 。由于分娩很顺利 , 妻子的身体也不错,恢复总体很快 。但这依旧无法让双方母亲释怀,每当我们表示要出去散个步,她们都会表现出担忧的眼神;在她们看来,月子里吹到冷风 , 就要受一辈子的苦 。
我们与长辈之间的冲突来得很突然,却也很必然 。
妻子一直直接用热水器里的热水洗漱洗澡 , 而岳母一直认为她是用冷热开水相兑来洗的 。的确,我母亲每天也都在烧热水,然后等着冷却 。被发现的那一天,孩子还没有满月,岳母的喋喋不休引起了妻子的反感 。
由于激素的变化 , 妻子在产后的情绪很容易低落,也更容易愤怒 。又因为妻子是需要被照顾的人,岳母反而又觉得自己很委屈 。记得她当时抱着我们的孩子,悠悠地说:「以后妈妈的身体这里痛那里痛,你就给妈妈好好按摩一下 。」
话音一落,我们严词反驳了岳母 。最终 , 双方不欢而散 。也正是因为这一导火索,引爆了摆满月酒那一晚岳母的当众爆发 。她哭着指责我们不理解她 , 以致于妻子连连道歉,试图安抚她的情绪 。
至此,因为坐月子而引发的冲突深深地烙在了两代人的记忆里 。
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并不少
只是爸妈们不够主动
颇为有趣的是,在家乡小镇上的大部分家庭中,月子里即便有冲突 , 冲突的原因也不是在如何坐月子上 。就我的观察,因为绝大部分丈夫都认为,「坐月子」和「带孩子」都应该听从女性长辈的意见 。
在这一点上 ,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五线城市的男性,并没有什么区别 。
因为这里的丈夫都很容易忽视产后女性的情绪问题,也不会真正深度介入育儿过程 。客观上 , 男性把二者的权威让渡给了双方的长辈,自己甘当一个局外人 。
【坐月子引发的死亡悲剧:我们都需要自救的能力】 不过,这样一来 , 家里倒是和谐了不少——至少表面如此 。因为双方没有观念分歧,所以不论对错,不论是否科学 , 冲突都得以避免 。
当然,此间的后遗症一定是丰盛的 。
月子里被捂成热射症这样的结果或许太极端,但因为长辈深度参与乃至一手包办带来的婆媳冲突 , 将会在接下来以不定时炸弹的方式相继爆破 。
当然,这是后话,也与本文的主题无甚关联 。
对我来说 , 存有疑惑的地方在于,长辈不学习科学坐月子、科学育儿的知识还情有可原,但为何一些年轻的父母也不学习呢?
一开始 , 我认为可能是获取知识渠道不足的问题 , 但很快,我便否认了这一结论 。
目前育儿类的公号、书籍虽然庞杂混乱,但大体上说的东西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走进书店,坐月子、育儿的书籍都不少 。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小夫妻可能没有看书的习惯 。那么我想说的是 , 妻子分娩的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即便在这样一家算不上很好的医院,也设置了视频教学室 。
临近预产期 , 我在陪妻子产检时发现了这一教室 , 驻足观看了几分钟,发现视频的内容都是省城大医院主任级别的医师针对坐月子和育儿的课程 。在征得护士的同意后,我拷贝了全部视频课程,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做了消化 。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跟护士交流时,她狠狠地称赞了我一把 。原因在于 , 这个不大的教室已经沦为休息室,很多丈夫都只是进来睡觉,并没有学习的打算 。在陈述中,她甚至不无讽刺地说道:「有些夫妻宁愿在门口吵架,也不愿意进来学习 。」
获取知识的渠道极为便利、宽阔,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外部资源不足,而在于内在思维方向的错置 。

坐月子引发的死亡悲剧:我们都需要自救的能力

文章插图
反思悲剧
我们都需要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50 后、 60 后的父母,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纵向意识,或者说时间意识 。
例如 , 在如何坐月子上,他们会不假思索地继承传统的方式;继承下来的习俗与习惯,构成了他们思考的基石 。
而类似我和妻子这样在外面打拼 ,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 80 后、90 后,更多的是一种横向意识,或者说是空间意识 。在坐月子上,我们会去搜集医学界的主流说法,会去信任专家、书籍 , 而不是父母 。
两种意识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但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时间意识更加线性,空间意识更加平面,乃至立体 。
双方母亲之所以认定传统的办法更好,是因为中国民间对传统的认同度很高 , 时间意识根深蒂固 。所以,她们的思维方式促成了她们的选择 。
而我辈选择学习新的坐月子和育儿知识,是因为我们思维方式上的特点使我们更愿意从空间层面寻求帮助 。
在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两起悲剧中,无论是产妇的家人,还是女婴的父母 , 他们都漂浮在传统表层,都在随波逐流 。
他们以爱的名义做着世上最愚蠢的事,也承受了最痛苦的结果 。
背后的根源,就是对历史传统的迷恋 , 和学习意识的缺乏 。
某种程度上,继承传统就是一种惯性,而要学习新知识,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当进入一个新角色,面对一个新领域,我们都需要学习 。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继承前人的做法,而是需要扩展空间,扩大视野 , 将传统置于一个知识与经验的坐标系中去看待 。
于我而言,通过深度参与育儿,积极介入妻子坐月子,我虽然感受到了压力 , 但开拓了一个崭新而有趣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在这种新视角下生活,我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