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

盆底肌康复个体化
每个产妇的盆底损伤情况不同 , 每个人初始的肌肉收缩能力、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部分产妇Ⅰ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部分产妇Ⅱ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有小部分甚至无法识别盆底肌肉收缩 。
因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是无法统一治疗标准和固定训练模式的,必须在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针对每个产妇的自身情况及在康复过程中的效果做及时的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 。
首先应向每个产妇解释盆底的基本解剖学知识和盆底肌肉收缩方法,运用图表或立体模形、阴道触诊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对于感觉不到肌肉收缩或只有微弱收缩的产妇,检查者应将示指入阴道后穹隆下1.5cm的位置,将盆底肌压向后外侧,如果阴道可以放如两个手指,则左右两侧都施加一定压力以刺激肌肉的牵张感受器,同时通过语言指导其收缩 。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

文章插图
盆底肌纤维类型
Ⅰ类纤维:强直收缩、长而持久、不易疲劳
耻骨-阴道肌和耻骨-直肠肌70%
耻骨-尾骨肌90%
髂骨-尾骨肌68%
Ⅱ类纤维: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
Ⅱa类纤维和Ⅱb类纤维:浅层肌
盆底肌肌力下降的临床表现
盆底肌深层肌纤维
Ⅰ类肌力下降的表现:阴道松弛、子宫或阴道脱垂 , 体位性持续漏尿 。
Ⅱ类肌力下降的表现:咳嗽、大笑、运动等动作时漏尿 。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 盆底肌浅层肌纤维Ⅰ类肌力下降表现:阴道松弛、性功能障碍、反复泌尿感染、尿急尿频 。
盆底肌肉肌力分类
Ⅰ类纤维:叫病人收缩阴道,以收缩持续时间和连续完成次数来分级 。
IC级:探头提示不到肌肉收缩动作,但不能区分完全无收缩还是病人不懂收缩 。
1级、提示到肌肉轻微收缩波(蠕动),但不能持续;
2级、明显看到肌肉收缩波,维持2秒,完成2次;
3级、肌肉收缩能是探头向上向前运动,维持3秒,完成3次;
4级、肌肉收缩有力,能抵抗探头压力,持续4秒 , 完成4次;
5级、肌肉收缩有力,能持续对抗探头压力5秒,完成5次 。
任何肌肉训练需考虑三要素:超负荷、特异性、保持 。超负荷针对肌肉的强度、收缩持久性 。设定达到或略超过“极限”的标准来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强度 。在正确的收缩方法前提下,不断增强最大自主收缩 , 使收缩强度不断到达更高的阈值 。
电刺激的个体化方案 在盆底肌训练中,根据每个个体的情况选择给与电刺激的方案和时机 。
另外,如果在I类肌纤维训练中收缩曲线波动较大,要给予条件电刺激,使患者在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中I类肌纤维收缩的曲线稳定,收缩质量提高 。根据产妇是否合并尿失禁及其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电刺激方案 。
电刺激强度选择以患者可以耐受且不感觉疼痛的上限为最佳:在患者对电刺激不敏感时,不能盲目增大刺激强度,而应辅以增大脉冲指数 。
个体化治疗注意事项
康复治疗叫一定要调整产妇处于最舒适的体位进行 。康复初期产妇常于卧位或臀部下方放置枕头进行锻炼 , 这种模式下收缩无需对抗重力 。
EMG是肌肉生物电活动的记录,与运动单位活动相关 , 其本身并不反映肌肉收缩力,但肌肉收缩与电活动相关 。康复过程中不要盲目于提高EMG的绝对参数值.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训练模式,在这一阶段,治疗师应给予密切的关注 , 对产妇进行耐心的指导,多鼓励 , 不应限定固定的康复次数或模式,避免产妇出现急躁或沮丧心理 。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 , 这一阶段最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康复的效果 。另外 , 每个产妇对康复治疗的期望值不同,很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情绪和思想上的波动 。每个产妇康复依从性也存在很大差异 。
小结
个体化治疗原则体现在产后盆底康复方面,就是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采用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等康复技术方法,针对个体病情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一更有效地达到产后盆底康复的目的: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适当治疗极为重要 。
如果医师的指导有误或家属求治心切,没有按照病情的实际需要治疗,而是采用统一的方案进行治疗 , 就可能出现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过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因此 , 临床卜医生根据病情所处的时期,结合有利与不利康复的因素而采用个体化方案,结合产后产妇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予每个产后产妇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 , 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个体方面的探索刚刚开始,以后有许多工作要做,大量的临床经验需要归纳总结,这就给妇产科医师提出挑战,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个体化治疗 , 尚需长期艰苦的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