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疗效怎样

干扰素治疗乙肝已经经历了10余年的历程,积累了众多经验,药物也从普通干扰素α发展到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总体来看,干扰素治疗乙肝具有疗效明确,一旦获得应答,较少发生变异和反弹现象,是目前无法替代的有效药物之一 。综合大量循证医学资料表明: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患者经普通干扰素α(普通IFNα)治疗4~6个月后,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乙肝病毒DNA转阴率(杂交法)分别为37%和17%,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率分别为33%和1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率分别为7.8%和18% , 其疗效与基线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学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有关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患者的4次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但持久应答率仅为10%~47%(平均24%) 。有报道 , 普通干扰素α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普通干扰素α(5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日1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甚至出现黄疸 。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时,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1%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禁用干扰素治疗 。
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40KD)治疗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87%为亚洲人)48周并停药 , 随访24周 , 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32%;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患者(60%为亚洲人)治疗48周后随访24周,乙肝病毒DNA<2×104拷贝/毫升的患者为43% , 随访48周时为42% 。亚太地区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每周1次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40KD)治疗24周,随访24周时的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普通干扰素α(32%∶25%) 。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或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治疗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 , 停药后随访26周,两组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均为29%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KD)在我国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对普通干扰素α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再用普通干扰素α治疗仍可获得疗效,亦可换用其他普通干扰素α亚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等)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