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着去尊重老人的意愿

父母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子女总是希望老人晚年可以过的很舒服,但是老人一般都跟子女的想法不同,我们要去顺着老人的意愿来 , 不可以束缚住老人 。
【要学着去尊重老人的意愿】有些子女非常孝顺,他们觉得在自己小的时候,父母给了自己最无微不至的关怀,现在父母老了,行动不方便了,甚至失去了部分的自理能力,同样需要照顾了,于是自己也应该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们最细腻的照料,凡事尽量不要再让他们操心,应该倾尽所能地为他们安排好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怕父母出门容易摔着,所以无论他们去哪儿都尽量陪同;怕父母三餐营养不够均衡 , 所以亲自搭配;怕父母冻着,所以提前为父母准备好要穿的衣服 。总觉得,父母操心了一辈子 , 现在是时候享享清福了,这些儿女能操的心就都替父母操了 。这绝对是我们日常观念中的好子女,如果邻居看到这样的子女,也会举起拇指称赞 。但这样煞费苦心地照顾父母的一切,真的就是对他们好吗?
实际上,包办老人的一切日常生活 , 对他们有害无利 。无可厚非,相比较青壮年,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确实受到了限制,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 。但是 , 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掌控自己的生活 , 不仅是有利的 , 更是必须的 。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他将某养老院的老年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像往常一样生活——被护士无微不至地照顾 , 而实验组则多出一些自由项目:老人们可以独立照料一盆自己选择的花草,还可以自己选择床单的颜色并负责将它铺好,每周四晚上还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录像节目 。总之,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选择、支配自己的生活起居,结果如何呢?
无论是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还是身体的健康程度,那些被要求部分照料自己生活的老年人(实验组)都显着高于对照组 , 死亡率则显着低于对照组 。事实证明 , 那些有权利自由生活的老年人更快乐,也更健康 。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远远不止是生活的不便利,更是对生活的无力感和不被需要感,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 他们非常因此感到寂寞和无助 。老年人时常感到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 每天都没有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失去了“奔头”,在空虚的时光里,他们更容易胡思乱想,过分在意自己的身体 , 或者一味地回忆年轻时的经历 , 这是使他们陷入无尽的迷茫和病痛的一大原因 。
我们早已经不再生活在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时代里,如今抛给子女的新命题,是如何让老人过得舒服而知足 , 毕竟,只有他们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有时子女的好意反而促成了败局 。如果我们真的爱父母,比起竭尽全力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倒不如多给他们一些自由 。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让他们自行料理早餐,选择是否去晨练 , 或者决定是否要买盆花草来陶冶情操 , 这样他们反而会感到更充实,也更有乐趣 。子女倒不如拿出原本照顾父母生活起居的时间来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散散步,有时心灵的空虚压到一切病痛 。另外一方面,在给父母相对自由的生活的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在社区内参加一些培训班或兴趣小组,学学书法,扭扭秧歌 , 有时兴趣爱好能够令人容光焕发 , 同时还能结交一些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朋友 。
总之,在老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目标,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与“老”朋友们之间的友谊,最重要的,不要包办他们生活的全部,在生活当中给他们留一块“自有地”,使得他们能够转移注意力,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 。
总结: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需要自由,子女希望给老人好的生活环境是好的,但是也不可以做的太过了,影响了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则得不偿失 。(文章原载于《大众健康》,作者:张薇薇,刊期:2012.08,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