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 , 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2、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 。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
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
4、游乐: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 , 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 , 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
5、拔河: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 , 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 , 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
6、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 , 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清明节的习俗】7、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