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长什么样?

几十年以前医学家们就怀疑引起肝炎的罪魁祸首可能是病毒,因为在实验中发现它们可以通过非常小的微孔,可是人们却不能将这些病毒分离培养出来以供研究 。1965年,人类终于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了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当时这种蛋白被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来进一步认识到它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 。自此,对乙型肝炎的研究势如破竹,病毒的其他部分很快被发现了: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展现了病毒的表面和核心;1972年,认识到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感染性有关 。于是乙肝病毒就这样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
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可发现三种颗粒:①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②管形颗粒 , 直径22nm,长度在50~700nm之间;③大球形颗粒(即Dane颗粒),直径42nm 。其中前两者是HBV在肝细胞中增殖合成过程中的病毒外壳 , 而不是完整的HBV颗粒;后者才是完整的HBV颗粒,具有感染性 。
Dane颗粒具有双层核壳结构,外壳相当于包膜,含有HBV表面抗原(HBsAg)、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和Pre-s抗原 。内部为直径28nm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表层叫做核衣壳,含有HBV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 颗粒内部有HBV的DNA和DNA多聚酶 。打个比方,Dane颗粒的结构就类似于核桃,它的蛋白质外壳相当坚硬 , 主要成分就是表面抗原,这好比核桃的外壳;最内层的HBV的DNA和DNA多聚酶就好比核桃肉;而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和e抗原的一层就相当于核桃肉外头黄褐色的果皮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