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豆能帮忙?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豆能帮忙?

文章插图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根据美国内分泌学会的估计,在美国约有5-6百万妇女患有PCOS,而在伊朗育龄妇女中患有PCOS的占15% 。PCOS可引起女性男性化(丑)甚至不孕(恶) 。这种丑恶的疾病到底是个什么鬼?
1、PCOS:触角太多,顾此而失彼
PCOS的特点是排卵减少甚至不排卵、高雄激素、卵巢多发小囊肿,表现为闭经、月经稀发、多毛、痤疮等 。没了卵巢的滋养,软妹子的相貌会越来越向铁汉子靠拢 。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种疾病不仅改变患者的外表 , 也大肆影响着内部环境 , 除生殖异常之外还同时伴有其他的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内脏型肥胖、炎症和内皮功能紊乱、血脂异常bla bla bla,说人话呢就是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低血糖、动脉粥样硬化这些耳熟能详的现代病 。
PCOS触角很多,这也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
治疗上,PCOS主要是对症下药,只能是针对个体出现的某种代谢异常给予相应的药物调节,并没有一种万能的药物既能整顿卵巢又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调节血脂 。
2、别沮丧,有转机!
如果PCOS触角太多难以掌握,那么近日的一项研究结果可谓是天降福音了 。据报道,确实有那么一个神器既能整顿卵巢又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调节血脂,而这个神器就是大豆?。。∪萌舜蟮劬蛋桑浚?
来来来,扶起眼镜仔细看看这篇报道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 , 研究对象为70名诊断为PCOS的妇女,年龄18-40岁 。
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干预随机地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大豆异黄酮组和安慰剂组 。前者在常规使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服用大豆异黄酮 , 剂量为50 mg/d;后者则是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服用50 mg/d的安慰剂 。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2周量化并记录患者的代谢、内分泌、炎症、氧化应激相关生物标志物 。
结果显示,不同的干预措施产生不同的效果 。与安慰剂相比,大豆异黄酮显著地改善了胰岛素抵抗、降低了雄性激素和甘油三酯水平 , 而且还降低了体内有害的氧化应激产物水平 。这项研究发表在2016年8月4日《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 。
标记物
大豆异黄酮组
安慰剂组
P值
血清胰岛素, μIU/ml
-1.2
+2.8
<0.001
胰岛素抵抗指数
-0.3
+0.6
<0.001
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
+0.0009
-0.01
0.01
游离雄激素指数
-0.03
+0.02
<0.001
血清甘油三酯, mg/dL
-13.3
+10.3
0.04
血浆总谷胱甘肽, μmol/L
+96.0
+22.7
0.04
丙二醛, μmol/L
-0.7
+0.8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豆能帮忙?】0.001
3、让大豆走进生活!
其实,大豆的好处多着呢!此前相关研究就已经发现大豆异黄酮可以有效降低PCOS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而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 。
虽然这项研究还比较粗糙 , 具体机制、最佳的用法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但是最起码已经告诉我们对于PCOS患者而言,大豆还是有利于病情的 。所以,大豆应该走进PCOS患者的生活 。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临床上应该建议所有PCOS患者饮食中注意补充大豆异黄酮,比如每天喝500ml豆奶,也可以每天服用30-50mg大豆异黄酮营养添加剂 。
参考文献
1.Jamilian M, Asemi Z. The Effects of Soy Isoflavones on Metabolic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6 Aug 4:jc20161762. [Epub ahead of print]
2.Romualdi D, Costantini B, Campagna G,et al. Is there a role for soy isoflavones in the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Fertil Steril. 2008 Nov;90(5):1826-33. doi: 10.1016/j.fertnstert.2007.09.020. Epub 2007 Dec 31.
3.P?v?leanu I, Gafi?anu D, Popovici D,et al. TREATMENT OF METABOLIC ALTERATIONS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Iasi. 2016 Apr-Jun;120(2):258-63.

    推荐阅读